教务部负责人

程主任:135 2372 1628(微信同号)
于老师:189 3729 5501
地址:林州市开元区长安路中段路东
工程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程概况

第二章 红旗渠工程施工

发布:dzwhpx 浏览:4744次

第 一节筹备与出征  

一、筹备  

引漳入林工程就要动工了,这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究竟县里财政实力的“荷叶”,能不能包住建设红旗渠这个“粽子”?县委对这一重大问题,承受着很大压力,想了许多办法。杨贵在他1960年2月6日的日记中,曾这样写到:“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国家也不投资,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山西方面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可失,错过机会,林县人民可能将永远受缺水之苦。现在修建,困难太多了,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如何把自力更生具体化?各公社按渠道可灌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包工定额,把工分介绍回队参加分配;上工地民工自带镢头、铁锨、抬筐,个人没有的生产队负责自备,吃粮食每人暂定一市斤或一市斤半,民工自带口粮,不足部分由集体储备粮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负责,根据人数多少,建立几个工具修理点,各队搜集废钢铁送到工地,供修理点使用;县里还有300多万元资金,负责购买炸药、钢钎、水泥等大件物料,注意节约,反对浪费。组织民工学习毛泽东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有关著作,宣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闹革 命,爬雪山过草地、不怕吃苦、战胜困难的革 命精神,群众是圣人,只要依靠群众,很多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这就是初县委对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基本指导思想。  

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决策确定后,县委常委、各公社党委书记都正在郑州参加省委召开的四级干部会议,顾不上召开县委会议研究,杨贵急速地用长途电话同在县委机关主持常务工作的书记处书记李运保作了安排,要求他和各局委负责人研究,把引漳入林动工前的一切筹备工作做好,做到领导落实、任务落实、施工地段落实、民工落实、后勤工作落实,然后召开动员会,抓紧时间上人。根据杨贵的安排,李运保和各条战线的领导迅速研究,一面安排起草引漳入林动员令,一面召集在机关工作的县委委员、县直各局委负责人、各公社党委副书记,于1960年2月7日到任村公社盘阳村举行引漳入林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接到通知后,立即带着行李,骑着自行车,赶赴会场。  

7日下午,大家集中在盘阳村北的土丘上,背依红旗渠将要经过的凤凰山,面对浊漳河,举行筹备会议。会议由李运保主持,研究通过引漳入林的组织机构和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引漳入林筹建委员会主任由杨贵兼任,副主任由李运保、李贵、周绍先兼任,委员若干人。引漳入林总指挥部政委杨贵、李运保,总指挥周绍先,副指挥王才书、郭凤辰、尹丁山。8日至10日,在李运保的率领下,全体与会人员一行30余人沿浊漳河右岸的总干渠线,落实各公社承担的施工渠段。大家时而攀崖,时而回转山谷,翻山越涧,长途跋涉。由于赶毛驴送干粮过漳河,连人带驴跌到河里,干粮冻成了“冰圪瘩”,送干粮的人也穿上了“冰铠甲”,干粮没送上,大家只好饿着肚子继续前进。两天时间行程约40公里,直达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侯壁断。有的人脚上磨起血泡,有的女同志累得腿脚肿胀,疼痛难忍,完成了任务,共同查勘了各公社修渠任务工段,作了开工前的具体安排。  

二、出征  

196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晚,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李运保代表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宣读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动员令》宣布:“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的多方面努力,这一理想很快就要变为现实了。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  

《动员令》说:“引漳入林是彻底改变林县面貌的决战工程,这一工程建成,将有20—25个水的流量,象一条运河一样,滔滔地流入我县全境。从漳河的南岸,从太行山的半腰间,到达东岗、河顺、横水、采桑、东姚等山区丘陵和盆地,到处要成为清水遍地流,渠道网山头,使千年万代的旱地变为水田,无数荒山秃岭变为美丽的果园,沟沟有鱼塘,山坡种稻田,一年可种两三季,农业产量翻上再加番。从山西到坟头岭,从坟头到合涧,从坟头到河顺,来往行走都可乘船。从此,龙王大权就掌握在人们的手里了,不仅用渠水浇地,还能用它发电。从坟头岭开始,沿渠都能建筑大大小小的水力发电站,共发电18000千瓦,有4000千瓦的电供全县所有农户照明,其余电力可以全部投入工农业生产。”  

《动员令》在分析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条件时指出:“举办这样大的工程,我们已具备了充足的条件。首先,有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有省委、地委的积极支持和鼓舞,县委已作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再加上中共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各级党委无私友谊的援助,更加坚定了林县党组织和全体人民的胜利信心,奠定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畏缩、勇往直前的领导基础。其次,引漳入林是全县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1952年林县党组织即向群众提出开办这一工程,因此在群众思想上影响很深,酝酿也非常成熟。现在开工,群众无不欢迎,人人都已作好一切准备,从很久以前等到今春,早已盼望有这样一日。只要一声号令,成千上万的英雄健儿就会如潮如涌的奔上工地,任何力量都压抑不住群众这种凌云壮志。其三,经过1958年和1959年大搞群众运动,大办水利,各级领导和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树立了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再加上我县人民勤劳勇敢,志气高昂,与太行山作对早已成为每个人的得手戏。现在进行北水南调,什么万丈悬崖,什么架桥钻洞,再险要再复杂的工程也吓不倒我们的水利英雄。其四,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再教育,干部和群众觉悟空 前提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协作风格更加树立,叫到那里就到那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已成为每个群众的政治品德,因而百战百胜,所向无敌。其五,有总路线、人民公社,不仅政治上有了保证,而且在经济上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只要我们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再加上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漳河水一定会服服贴贴的听人呼唤与使用。”  

第二节总干渠的开凿  

一、初战  

按照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干渠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配到15个公社。3.7万名民工挤在峡谷、山村,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畅,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尽管山西省平顺县沿渠社队群众腾出230间房子,但队伍压境,房子远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有的村庄优先照顾妇女,搭起席棚先让她们栖身。有人赋诗曰:“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城北大队40多名妇女挤着坐在一个席棚里,被子潮湿,不能挨身,好天到阳光下晒晒还好过,就怕阴天晒不成。连长见有人擦眼泪,急忙安慰.“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有水喝,有粮吃,睡个暖和觉。”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泽下公社几个村的民工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为的是建设自己的新山区。  

总干渠全线开工后,一场男女老少齐上阵,干军万马战太行的战斗打响了。修渠大军在太行山峦、浊漳河畔,摆开劈山引水“长蛇阵”,这是林县盘古治世开天辟地头一次,是林县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一场大决战。由于山路狭窄,崎岖不平,甭说走车,有些地方连人都难行走,建渠大军每天吃的粮食、蔬菜,烧的煤就需15万公斤,各种工具、建筑材料也得及时供应,交通运输成为修渠工程的首要问题。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办公室里,总指挥周绍先守着电话机直股劲接电话,四五个夜晚没睡好觉,两眼充满血丝。  

2月13日,总指挥部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对工作提出五点意见:(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建渠民工战斗力;(2)做好物资供应;(3)各公社组织先遣队,分段包干,及时修通任村到渠首总长40公里的简易公路,保证修渠物资运输;(4)做好工程分段,及早安排生产;(5)安排好民工吃住生活。15日,总指挥部召开全体干部民工动员大会,总指挥周绍先作关于组织引漳入林第 一次战役的动员报告,鼓舞了广大干部民工的斗志。  

根据总指挥部的部署,组织民工赶修任村至渠首公路,在卢家拐村的崖嘴上放了开凿大路的第 一炮,崩开一道壑口。当公路跨越豫、晋边界时,滔滔的浊漳河水拦住去路。这段河谷没有石拱桥,过去人们来往,全靠用四组铁丝绳、横搭木板、架设在急流峡谷之间的“天桥”,行人上去,晃晃悠悠,胆子不大的行人都不敢通过,如今远远不能适应修渠大军过往的需要。为了加快修路进程,由总指挥部工交邮电股副股长李朝忠(河顺公社西里大队人)负责组织民工施工。任村公社牛岭山大队的群众连夜砍了200多棵树木,及时送到河边。三天过后,一座坚实的木桥横跨在浊漳河上,峡谷变通途。过河对面是百米高的陡峭崖壁,这里自古羊肠道,人行靠爬山。这次修路必须削平崖崭,但工作面小,摆不开人,总指挥部的几位领导攀崖爬壁,观察山势,考察定线。城关公社分指挥部指挥长史炳福带领数百名民工连夜放炮劈山开路,削平险峰恶崭,闯过崖壁沟壑,终于使这条简易公路蜿蜒于浊漳河左岸。  

各公社修渠大军按照自己所承担的工程任务,进行紧张的施工,放炮崩山,挖土凿石。平时,荒芜寂静的山峦,如今热闹非凡。在火热的渠线上,营与营,连与连,人与人之间,展开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哪里进度快、质量高、有先进经验,总指挥部就及时在那里召开战地现场会,总结推广。合涧公社分指挥部要求各个连向时间要水,向技术要劳力,发动民工搞技术革新,抢时间争速度,提高工效。从2月22日到27日,经过6个不眠之夜,土法上马,创造出运土机、快速刮土机,还有快速轻便滑车、空中运土机、自动倒土机、自动漏土机等,实现了开山爆破化,工地工厂化,运输滑车化,倒土自动化,工具改良化,施工高效化。同时营连要求民工“上工不空走,下工也不闲”,上工每人背一袋沙,往工地背沙3.5万公斤。合涧公社分指挥部先进事迹在全渠线推广后,广大民工很受启发,争先恐后成立领导、技术员、民工“三结合”的技术革新小组,集思广议,设法提高工效。  

采桑公社分指挥部1100名民工听了总指挥周绍先关于组织引漳入林第 一次战役的动员报告后,意气风发,决心完成总指挥部分配给本公社的艰巨任务。不少民工为了打好第 一个漂亮仗,通夜加班,在煤油灯下修理、改革工具,一夜赶制出掏炮眼杓子180个,炮手潘秀廷在月亮地里打 炮捻391条。次日东方还未发亮,全体民工一齐登上盘阳村南的凤凰山上,摆开长蛇阵,到18日止。3天开石4511立方米。南采桑村12姐妹战斗班,她们的班长叫郝改秀,曾在修建英雄渠、弓上水库的火热战斗中出过力,流过汗,并且在水利工地上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队员有宋腊英、郭爱英、郭书英、郭松珍、宋春英、郭菊艳、郭梦芝等,有的是曾经参加过水利建设的名将,有的是初次和山石打交道的新兵,她们和男民工一道,抡锤扶钎,点炮崩石。开始有的女青年不会抡锤,把手打得流出了血,姑娘抹眼泪,郝改秀就用毛泽东语录鼓舞大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手绢帮她缠住手,继续练锤。开始,一人双手只能扶一只钎,后来能扶两只钎,人们称是“凤凰双展翅”。姑娘们学会扶钎抡锤,又想装药点炮,恨不得把凤凰山一口气吞掉。通过男同志传帮带和多次心惊肉跳的试点,也敢下崭点炮了。垒砌中料石赶不上,她们就学锻石头。逐步成长为红旗渠上女石匠和水利建设的多面手。  

第三节三条干渠的修建  

1965年4月到10月遇到大旱,190余天中仅7月落了半场小雨,淇、洹、淅、露四河断流,库塘干涸,许多村庄吃水困难,唯红旗渠总干渠、临时一干渠和二干渠申家岗以上漳河水源源不断,他任村、姚村、城关等公社的17.8万亩耕地得到灌溉,渠水流到之处,一片绿洲;渠水未到之处、禾苗枯焦,有水无水两重天。人们看到了渠水的威力。严重的旱灾,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决心加快修渠速度,让水流到自己家门前。  

总干渠建成通水的胜利喜悦及抗灾效益,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当时,县委决定集中力量,先修二干渠,1965年4月,总指挥部移师二干渠畔的姚村公社焦家屯大队。从1964年12月到1965年10月,二干渠分水岭至庞村段建成通水。1965年9月起,三条干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一干渠从姚村水河至合涧,由姚村、东姚、原康、城关、采桑、小店、台涧7个公社承建。二干渠从庞村渠段起修至横水公社张家井,由河顺、横水两公社承建。三干渠从分水岭至曙光洞东口,由任村、河顺、东岗三公社承建。总指挥部移师一干渠畔的城关公社桑园大队,分片设分指挥部,现场指挥。  

三条干渠施工的特点是人数足,速度快,质量高。据1966年3月统计,上渠劳力达40659人,其中一干渠27098人,二于渠7471人,三干渠6090人。另外,还有参与运输等后勤服务的约3万人,共计7万人,占受益社队劳力总数的59%。红旗渠所要通过的山山岭岭,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到处可以听到锤钎声、放炮声,一派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壮再图景。  

县委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红旗渠工地,访问群众,与民工座谈,总结推广建渠经验。县委听技术人员对一干渠设计梯形断面有异议,认为占地多,工程量大,并不能保证不漏水,不适应林县山区特点,不如改为矩形断面。经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比较后,申请卜级修改设方案。对修渠出碴要求妥善处理,一是垫路,二是垫地角,三是垒岸,建渠路通,出碴不见碴。渠道穿过村庄时,要留出一些台阶,便于群众下渠打水。要搞好施工管理,一律实行包工定额。要搞好民工生活,让粮食部门作好粮食品种调剂工作。  

施工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开展学习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王杰活动,随时随地表扬好人好事。三个战区(即一、二、三十渠工地)开展竞赛,总结推广施工经验,互传捷报。施工进入中期后,1966年1月,县委、县人委在桑园村召开红旗渠工地英模表彰大会。出席会议的有高速度高质量施工的49个模范社队和489名模范个人。大会交流了经验,要求各战区广泛总结宣传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进一步鼓舞了群众,加速了施工进度。  

三条干渠建设中,也有几处较为艰难的大型骨干工程。  

修建桃园渡槽在修一干渠桃园渠段时,被一条百米宽的桃园河谷断了去路,按照这里的地势,设计一条条槽下走洪水,槽中流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顶跑汽车的渡槽。采桑公社300名社员担当这一任务。桥高,负荷大,仅起拱搭架就需3000根好木料,算上搭脚手架,木料用的更多,而指挥部只供给木料1000根,得分两期搭“木牛”架,建桥时间需延长。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采桑公社分指挥部指挥长郭增堂和施工员秦永禄反复琢摸节省木料办法,根据“立木顶千斤”的原理,设想改接双梁搭架为通梁搭架,改用石头代替顶梁柱,减少肋条,称为“简易拱架法”,可节省木料2000多根,总指挥部所给木料够用有余。该渡桥在采桑公社分指挥部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连队团结奋战下,于1966年4月1日提前完工,渡槽全长100米,宽6米,大高24米,共7孔,过水断面高37米,底宽2米,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365立方米。采桑公社分指挥部在修建这一一工程中又一次战出威风,三条干渠通水典礼时,被评为特等模范营,上述三个连也被评为特等模范连。  

建设夺丰渡槽二干渠夺丰渡槽位于洞顺公社东皇墓村附近,是红旗渠干渠中长的渡槽,全长413米,宽4米,高14米,50个孔眼,要通过3.5立方米/秒的流水量。河顺公社东皇墓、西皇墓、东山、石口等9个大队承建。渡槽建设速度很快,1965年12月着手备料,翌年2月14日始砌,4月5日竣工,前后只用了50天时间。在建设这座渡槽过程中,需要上万立方米的石料,为了找到优质石料,河顺公社分指挥部副指挥长郭振彪、技术员郭维仓等,打开一处山石,一看不满意就另换一处,近处石料不好,就到远处去寻,终于在离工地二公里远的杨伯山屯村附近找到大量的好青石,在离工地5公里远的地方找到好沙子。  

工程大,锻的石料多,各大队都采取老石匠带徒弟的办法,老手带新手,一手带多手,先锻出几块样板石,让大家照着锻。有些队让徒弟锻荒石,师傅锻细料,块块锻成“寸三道”(每一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运料路途远,有时难免碰撞,便改石场锻料为工地锻料,宁肯多花费力量,不肯让石料降低质量。锻出的石料有角有楞,质量过得硬。  

公社原来计算,修建这样大的工程,根据现有运输能力,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运料任务,但在群众发动起来后,男女老少齐上阵,大车小车齐出动,牲口驮,肩膀扛,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仅用了一个月,就全部完成运料任务。  

在渡槽建设工地,河顺营柳泉连的女青年李泉珍以争强好胜、踏实肯干出了名。她17岁,刚刚中学毕业走出校门,正赶上修建渡槽的后期工程,刚来到工地参加建渠劳动,积极性很高,但缺乏锻炼,一天一股劲地挑了30担水,肩膀被压肿,身体象散了架。她不甘败阵,第二天忍着肩疼,咬牙憋气继续干,越挑越起劲,后来一天能挑到88担水,比男劳力定额还超出8担,社员们赞叹说:“学校门刚出来的嫩芽儿,有志气。”渡槽建设料石和沙运输任务大,各大队派出的马车、牛拉杠车、铁轮车拉石头;沙供应不上,李泉珍和几个女青年向连长请求去推沙,连长说:“这不是你们女孩子能干的活儿,来回二十五里路(即12.5公里),越沟爬坡,咱这地方,“宁往岭北走一百,不上岭南十二里坡。”可泉珍不服气,硬是带上四名女青年,推上四个推车走了。回来时,每车推了150公斤沙,当走到十二里坡中途时,她们腰弯成了弓,使足了吃奶劲,汗顺身往下淌,嘴和鼻子喘着粗气,心里“咚咚”直跳,车轮不但不上滚,还往下溜。姑娘们气得眼里冒泪花,泉珍放下车说:“一人推不动,咱大伙儿拉车盘坡。‘气是奴才,使了再来。’”四个车子全被盘上坡顶,姑娘们这才高兴的笑了。就这样她们又坚持推沙半个月。渡槽一天天增高,泉珍和民工一起运石头,大的抬,小的背,她专拣大的往肩上放。一次,正背着石头上架,脚一滑,肩上的石头掉下来,滚下去。眼看要砸住人,她冲到滚着的石头前边,猛扑上去,拦住石头,衣服被挂了个大口子,胳膊被擦破了皮,流着血,她掏出手绢缠住,揉了揉,忍着疼,又继续背石头上架。渡槽增高后,民工们支起土吊车,泉珍和姑娘们负责拉绳上料,累得胳膊红肿,手被绳子磨出血包,就这样坚持一天天的苦干,亲手把一块块料石吊上了墙。渡槽落成后,召开庆功会,李泉珍被评为建渠模范,胸前戴上大红花,报纸上还表彰了她的模范事迹。  

夺丰渡槽由于设计宏伟,加之石工精锻细砌,既有气魄又美观,堪称红旗渠上巨大工艺品,威武雄踞,显示着人民群众的高超技艺和改造自然的博大胸怀,河顺公社分指挥部又一次威名大振,三条干渠通水典礼时,被评为三个特等模范营之一。  

凿通曙光洞曙光洞是三干渠上的大型隧洞工程,全长3898米。这里因有比分水岭地势更高的火石山、豹子山、卢寨岭三座大山岭,地质非常复杂,岩层石质软硬不均,是兰干渠向具境东北方向伸展的严直障碍。劈山修明渠土挖石方工程量太大,开凿隧洞,必须钻洞近4公里才能通过卢寨岭。根据勘测资料证实,除有坚硬的岩层外,还会遇到裂隙水渗、流沙或断层。设计人员说:“太行山的岩石再硬,地质再复杂,总干渠都穿通了,也不能叫卢寨岭挡住。”东岗公社分指挥部指挥长、副社长傅生宪,对这么长的洞子也有点担心,尽管东岗公社在修总干渠时征服石子山,攻下红石崭,打出威风,争得了一个“无坚不摧”模范营的好名声,可如今要在卢寨岭肚子里钻一个近4公里长的大窟窿,谈何容易?但是他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他横下一条心,全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他坚持和民工一起钻洞,34个竖井他都在下边干过。施工中有问题,他吃得准,解决得也快,起了顶梁柱的作用。  

在曙光洞的开凿中,涌现出了很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凿洞英雄,东卢寨大队施工连长王师存就是其中一个。他是引漳入林工程建设中一名身经百战的骁将,修总干渠征服石子山时,他从山上滚下来,脸上落了个10公分长的大伤疤。当他接受开凿曙光洞任务后,心情非常激动。他说:“东岗公社号称‘火龙岗’,现在红旗渠总干渠修通了,漳河水流入林县,我大队也不能看着渠水种旱地。卢寨岭就是一座铁山,也要戳它个大窟窿。”分指挥部在卢寨岭洞线上,沿途布设了34个竖井,然后从每个竖井里向两头凿平洞,这样把打洞工作面增加到70个,加快了整个隧洞的进度。方案确定后,东、中、西三个卢寨和其他18个村的民工立即在卢寨岭上二摆开战场。王师存率领的东卢寨连,战斗在34号竖井上,随着竖井的不断加深,大白天施工井下也是一片漆黑,他把自己家里的马灯提到工地照明。行动就是无声命令,大家看连长提来自己家的马灯,都默默地各自提来马灯或油灯照明施工。放了炮硝烟弥漫,仅排烟就得四五个小时,王师存冒着生命危险下洞用衣服赶烟,还创造了风车或用抬筐插上树枝上下拉拽赶烟雾,提前50天完成了本村承担的施工任务。他主动  

与大家商量协助兄弟连队凿洞,又承担了26号竖井上艰巨的一段工程。这个竖井有23米深,在竖井半腰遇到流沙层、地下水,施工困难,王师存带头冒水挖凿。当平洞打到100米长的时候,突然遇到严重塌方,他和大家商量,采取边开凿边券砌的办法,保证凿洞进度和质量。有一次他和民工付黑旦被塌方堵在洞里,空气愈加稀薄,马灯熄灭了,呼吸困难。他俩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王师存鼓励同伴说:“不要慌,外边的同志也在营救我们,我们从里往外挖,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挖出去。”他用钢钎猛击洞壁,传递洞中消息。外边的人听见里边有声音,也全力抢救,终于从石碴顶部挖了一个小孔,他让付黑旦先爬出去,自己后爬了出去,俩人都脱了险。他和广大建渠民工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4月5日钻通隧洞,广大群众称王师存是红旗渠上的“钻洞能手”。东岗公社分指挥部又因钻通“曙光洞”而名扬全县,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时,被评为三个特等模范营之一。  

第四节总干渠加高加固  

总干渠加高加固是红旗渠的续建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为红旗渠建设“第五次战役”任务之一,于1966年10月动工,历时二年(中间停顿一段),到1968年10月结束。  

1966年4月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受益后,灌区人民群众兵不卸甲,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在安排大部分社队大搞支渠配套的同时,抽出部分强队,回头对总干渠第二期工程起的河口至分水岭,已修成渠墙高2.5米小断面通水受益的渠段,按设计加高到4.3米,同时全线加固,达到原规划设计标准。  

一、分段施工  

总干渠加高加固工程以青年洞入口为界,分两段施工:第 一段从渠首至青年洞(0+000—27+446)长27446米,由城关、合涧、原康、小店、河顺、东岗、任村、姚村9个公社承建。于1966年10月15日开工,到1967年6月竣工,共投工86.6万个。  

第二段从青年洞到分水岭止(27+446—70+635),长43189米,在上述参加承建9个公社的基础上增加横水公社,共10个公社。  

本期工程正值“文化大革命”,虽然总指挥部一再强调红旗渠工地“不分派别,不搞内斗,不得停产,力争按时按质完成施工任务”,但因县委、县人委领导受批斗或被打 倒,红旗渠总指挥部的指挥人员已无能为力,致使此段工程需投工214万个,结果于1967年10月完成投工135.5万个后,被 迫停工。1968年4月,林县革委会成立后,同年7月复工,大干80天,投工78.5万个,同年10月总干渠加高加固全线完工。从此,红旗渠总干渠全线达到原设计标准。  

二、工程项目  

加高加固工程主要有以下8方面:  

1、原有渠墙处理:①渠墙基础不好,或者垒砌较差,中间有空隙,采取渠线向里移;②渠墙基础好但质量差,临水面用的是块石,又没分层垒砌,缝口太大的,采取剥皮垒砌;③渠墙基础好,垒砌质量也好,用水泥沙浆深勾缝(深3~6厘米)。  

2、渠底处理:①渠底是沙卵石或风化石的渠段,采取渠底全部衬砌;②隧洞及渡槽底砌得好的,用的又是大块石头,采取将缝口掏深10厘米,用水泥沙浆勾缝;砌的不好彻底翻修,挖深0.5米,再用水泥、石灰、沙混合浆砌;③渠底为较好的岩石,但有个别缝口漏水,采取清好底,找完缝,挖深、挖透,用水泥沙浆勾缝。  

3、加高渠墙:从河口至分水岭(19+250—70+635),全长51385米,内外渠墙各加高1.8米,达到原设计高4.3米,收顶1.2米,外边坡1:0.35。临水面用1:3白灰沙浆分层砌粗料石,用水泥沙浆深勾缝;背水面用1:3白灰沙浆分层砌块石,中间用块片石填心。首先,将以前砌石剥掉一层,然后用1:3白灰粘土浆砌块石,使墙身形成一体(里渠墙加高,办法相同)。  

4、明墙券暗洞:此项工程除大部分在第 一期工程外,根据实际情况,另增加河口和分水岭两处。  

5、衬砌隧洞:本次衬砌和券砌洞口共29个,其中盘阳洞中补砌40米。  

6、新建改建部分防洪桥、路桥。  

7、渠道从任村白家庄村中穿过,靠渠道右岸移民房23间。  

8、削坡:部分渠段坍塌严重的,采取削坡或券暗洞。  

第五节支渠配套  

1966年5月5日,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委在林县城召开全县水利建设甄套工作会议暨灌区第 一次代表会,杨贵作了报告。这次水利工程配套,按红旌渠整个建设序列,排为第六期工程,亦称“第六次战役”。这次战役的任务是:完成41条支渠建设(其中一干渠19条,二干渠19条,三干渠3条)。同时搞好淅南渠、天桥渠、抗日渠等渠的配套。  

车红旗渠支渠的规划和布置上,首先以万分之一地形图为依据进行规划,然后由红旗渠总指挥部和有关社、队共同组成“三结合”技术小组(即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农民代表),深入现场,勘测规划,确定具体方位与范围。一个公社受益的支、斗渠,由有关社队规划设计修建,斗渠以下的农、毛渠等田间工程,在所属公社的指导下,由大队自行规划建设。  

在红旗渠刚刚庆祝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后,1966年秋,党中央、中南局、河南省委、安阳地委都在号召学习林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全县人民按照县委的部署,昂首阔步,乘胜前进,全面铺开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建设。  

正在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的灾难降到林县人民头上。1966年9月21日夜,原安阳地委机关个别人,煽动一部分不明真 象的干部群众驱车林县,向中共林县县委“造反”。扬言要揪出杨贵进行批斗,林县的广大干部群众被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惊,纷纷走向街头,涌到县委机关门前,同安阳地委机关来的一些人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说他们违反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县以下暂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规定,干部群众自动向中南局、党中央作了反映。中南局当即发来电报指示,支持林县群众的正确意见。地委机关的一些人被 迫返回安阳。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北京,一向关心林县这面先进旗帜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保护杨贵,指示谭震林副总理速给中共河南省委打电话,让杨贵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因地方局势混乱,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未能落实。冬季,林县局势更乱,中共林县县委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刘少奇、邓小 平复辟资本主义的黑典型”,全县各级领导班子陷于瘫痪状态,有的领导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批斗。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也遭到厄运,有人说:“修建红旗渠不是一功,而是一罪”、“红旗渠是死人渠”,“修红旗渠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说红旗渠模范是“假劳模”,工程技术人员是“臭老九”。杨贵被扣上“黑帮”、“走资派”等罪名,先是和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等一起关押在“黑帮队”,后被群众组织抓走关起来,在县委机关和15个公社以及重点大队进行轮番批斗,弯腰罚跪,坐“喷气式”飞机,受尽了人身摧残。广大群众对这种不公正的对待,看在眼里,气在心上。  

1968年4月,在河南省革委、省军区的关怀支持下,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一批领导干部重新站出来工作。杨贵任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县人民武装部第 一政委,林县局势少许安定。在县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发表《自力更生奏凯歌》的长篇报道,极大地鼓舞了林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在出现了好形势后,1969年9月份,林县出现一股逆流,一部分领导干部又遭厄运,林县领导班子被诬为“不突出政治,搞唯生产力论”,“穿新鞋走老路”,指令杨贵作“深刻检查”,并调出林县。  

1971年7月,借批陈(伯达)整风,围绕红旗渠建设问题再次掀起一场风波,把一部分领导干部集中起来,进行了为期90天的集中“整风”“肃清流毒”。说什么:“修了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红旗渠浇地面积不实在”,“红旗渠是说假话的产物,欺骗中国人民,欺骗世界人民,是一种犯罪行为”,粮食“上纲要”是假的,把农田水利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单位说成“假典型”,“修正主义基地”,硬逼着一些领导干部到蹲过点的先进大队“做检查”,“肃流毒’,强 迫一些干部重新算红旗渠有效灌溉面积帐,对一部分在修建红旗渠中有贡献的领导、劳模、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打击、排斥,县委领导干部有的被撤职受处分,有的被免职调离林县。  

在那极“左”的大批斗岁月里,林县广大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回顾几年来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山区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深刻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把林县人民从逃荒要饭的火坑里拯救出来,翻身作了主人,是党领导全县人民开创山区建设新纪元,修建了红旗渠,使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大自然决战决胜的产物。红旗渠上每一块石头,都凝结着林具人民的血汗,红旗渠中的每一滴水,都闪烁着党的灿烂光辉。广大群众勇敢地驳斥那种错误论调,理直气壮的说:“吃水不忘建渠人”,“中共林县县委是红旗渠建设的坚强指挥部”,“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命根子”,“谁要攻击红旗渠,谁就是败家子”。这时,中央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林县作调查,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来林县视察,中国名记者、著名作家华山等也来林县采访,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了林县广大群众的正义呼声。  

第六节工程量与投工投资  

一、完成工程量  

1、红旗渠总干渠完成工程量  

红旗渠总干渠自1960年2月动工,到1965年建成通水,共完成挖土58.14万立方米,挖土石263.01万立方米,挖石416.6万立方米,回填1.34万立方米,砌石117.72万立方米,合计土、石、砌方856.86万立方米,用工1154万个。  

1966年10月至1968年9月,总干渠加高加固(将河口以下暂修墙高2.5米通水的渠段加高到设计高4.3米),完成挖土石27.18万立方米,挖石3.51万立方米,砌石24.56万立方米,混凝土534立方米,合计土、石、砌方55.3万立方米。  

以上总干渠基建工程共计完成挖土方58.19万立方米,挖土石方300.68万立方米,挖石方429.58万立方米,回填方1.34万立方米,砌石方149.13万立方米,打混凝土534万立方米,合计土、石、砌方912.16万立方米。  

2、红旗渠三条干渠完成工程量  

一、二、三干渠共长98.2公里,自1964年冬相继动工到1966年4月竣工通水,共计完成挖土方31.03万立方米,挖土石88.17万立方米,挖石方84.69万立方米,砌石方87.49万立方米,打混凝土515立方米,合计土、石、砌方291.43万立方米。  

3、支、斗渠配套完成工程量  

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自1966年4月起至1969年7月6日竣工,共计完成挖土方40.38万立方米,挖土石方72.69万立方米,挖石方48.46万立方米,砌石方150.7万立方米,合计土、石、砌方312.23万立方米。  

以上干、支渠工程到1969年7月底共计完成挖土石582万立方米,挖石方553.2万立方米,砌石380.50万立方米,混凝土0.10万立方米,合计挖砌方1515.82万立方米,投工3740.2万个。红旗渠总干渠、干渠、支渠工程完成工程量见表1-2-1。  

二、红旗渠投工投资  

自1960年2月红旗渠总干渠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竣工,红旗渠总投工3740。2万个,其中总干渠投工1466.7万个(含主体工程建设用工1155.4万个,加高加固用工311.3万个);三条干渠投工713.80万个;支渠配套投工1559.7万个。红旗渠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各公社投工见表1-2-2。  

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14.94%;县社队投资5839.66万元;占85.06%(其中含投工折资每工日1元钱)。在县社队自筹投资中,自筹现金及物料折款2099.49万元,占总额的30.58%;建设投工3740.17万个(每工以1元计),民工费用差额合款3740.17万元,占总额的54.88%。红旗渠总干渠、干渠、支渠配套投资见表1-2-3。  

三、主要材料消耗  

参加建渠的民工,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自带口粮、工具,自建营房,自起炉灶,各级施工组织,坚持就地取材,挖掘潜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坚持按定额消耗,超用不补,节约归已,延续使用。坚持按劳动定额计工补生活费和粮食,多劳多得。从1960年2月到1966年4月的6年间,红旗渠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共用水泥6705吨,其中自己制造5170吨,占总用量的77.1%;共用炸药2740吨,自己制造1215吨,占总用量的44.3%,节约投资145.8万元;共用石灰14.5万吨,全由工地民工自己烧制,节约投资232万元;工具坏了自己修,节约投资113.36万元;技术革新节省投资797万元;工地还抽人清除人粪便,不但讲了卫生,还收集起来晒干,卖钱5.76万元用于生产,以上共节约款1293.9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