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部负责人

程主任:135 2372 1628(微信同号)
于老师:189 3729 5501
地址:林州市开元区长安路中段路东
工程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程概况

第四章 施工领导与管理

发布:dzwhpx 浏览:2373次

第 一节领导与组织机构  

一、加强领导,统一指挥  

红旗渠工程在林县水利建设上是史无前例的,为了统一指挥,加强党的领导,县委把红旗渠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坚持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充分发挥“战斗司令部"的作用。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伊始,县委就拟定了建渠筹备委员会,工地党委会和总指挥部以及后勤指挥机构,主要领导职务由县委第 一书记或县委常委担任,并把这些领导机关置于县委常委领导之下。县委常委随时听取汇报,随时研究,随时作出决定。同时各公社党委和农村、厂矿、机关基层党支部,都坚持书记挂帅,党政群团都置于党委统一领导之下,全力支援和服务红旗渠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团结一致,领导亲自冲锋陷阵,苦干实干,成为“千军万马战太行,全力修建红旗渠”的领导集体。  

县委利用党校分期分批组织县、社干部学理论、学哲学。通过学习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著作,进一步提高了每个干部的理论水平,学会用哲学观点去观察处理问题,去指导红旗渠建设的实践。同时还对农村、厂矿、各企事业的党支部书记,普遍进行培训,使大家树立了彻底为人民、坚决依靠广大群众,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雄心壮志。舆 论是变革生产力的先导,县委主办《林县报》和《学理论》刊物,大造舆 论,鼓舞全县干部群众劈山引水,向山区进军的革命斗志。  

中共林县县委既有革命的胆略,又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进行调查研究,高 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方法灵活的指导施工,推动工程向前进展。比如红旗渠修建时,全线摆开“长蛇阵”的施工方法,因领导、技术、劳力、物资跟不上,出现被动局面,就及时召开盘阳会议,调整为分四期工程,分段建设,建成一段渠,通一段水,以水促渠;注意长远和当年农业生产的关系,坚持农忙小干,农闲大干;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林县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无私无畏,坚持真理,顶住歪风,为民造福。  

中共林县县委始终保持战争时代那么一股革命精神,带头与群众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经常背着钢钎、镢头,到红旗渠工地和民工们一起清基出碴,抡锤打钎,吃一锅饭,啃窝窝头,过艰苦生活,使广大群众深受感动。如年过半百的县长李贵,然长期患有心脏病,但在生活上,不讲特殊待遇,数次带病到红旗渠工地检查民工生活。他看到大家粮食标准低,吃不饱,就派人到南方采购木薯干帮勘渡过饥荒。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法院院长郭法梧,当时34岁,每天肩扛大绳上山选下崭地点,别人下崭,他负责看绳,民工们风趣地说:“法院院长变成了除险队长。”在县委艰苦朴素、带头参加劳动的影响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踊跃到红旗渠第 一线去,和民工一道挥汗苦干。基层干部和厂矿职工也积极参加红旗渠施工,到艰苦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锻炼。  

红旗渠总指挥部的领导和干部采取分互包段的办法,组织指导施工,并与民工实行“五同”,解决施工中的难题。如在开凿青年洞时,指挥部的领导和凿洞民工共同创造“三角炮”稻“药壶爆破”法,摸索了爆破后排硝烟的规律。干部赵华年(横水公社南屯夫队人)学习下崭技术,和建渠民工一起飞崖除险。有许多干部以渠为家,长期坚守阵地,不下战场,魏河顺公社副社长、分指挥部指挥长焦保绪(山西晋城入)、东岗公社副社长、分指挥部指挥长傅生宪(东岗公社东卢寨大队人)、姚村公社党委副书记、分指挥部指挥长郭百锁(原康公社东掌大队人)、小店公社党委副书记、分指挥部指挥长张立根(城关公社北关大队人),逐渐根据工程特点,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成为红旗渠上的领导骨干。还有许多干部通过红旗渠建设的锻炼,晒黑了脸皮,炼红了思想,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团结了民工,保证了工程质量,为红旗渠建设做出贡献。总指挥部干部谁都怕自已所包的工段进度慢,出事故没法向组织交待,责任心特别强,起五更搭黄昏,早晚两头见星星,每天晚上直到放完炮,工地民工都下工了才回住地,夜里还要和连队长谈当天施工情况,研究第二天工程怎样干,将工程安排妥当才去休息。总指挥部干部彭士俊(任村公社盘山大队人)、郭贞(合涧公社郭家岗大队人)、王文全(合涧公社三羊大队人)、田永昌(城关公社南关大队人)等除本职工作外,积极参加劳动,同民工一起抬石灰、扛工具,民工一身汗,干部一身泥。为鼓舞干部斗志,县委书记处书记秦太生到总指挥部慰问,带去的是补鞋用的废汽车轮胎和小推车外胎,每个干部分了一小截,大家高兴的说:“这一回可发大财啦。”  

二、组织机构  

1、红旗渠总指挥部  

1960年2月7日成立,初名为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同年3月10日改名为林县红旗渠总指挥部,到1969年7月止。  

第二节施工管理  

一、劳力组织管理  

总干渠动工后,出动劳力多时达3.7万人,其中有学生6010人,妇女8687人。三条干渠施工时,一般出动劳力3万人,占受益社队劳力总数的17.2%。支渠以下田间配套工程施工时,出勤劳力达4万人,占受益社队劳力总数的23%。  

民工实行一月一轮换或2-3月一轮换的办法,施工队伍保持相对稳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经风雨、受锻炼、学技术的好机会。  

在劳动组织形式上,施工开始,以公社成立分指挥部(有的以公社为营),以若干大队组成营(有的以一个大队为营),以大队编为连,共设营113个,连320个,营、连长分别由大队支书或大队长担任。后来,以公社编为营,以大队编为连,设连长、工程技术员和司务长、保管员各一人。以生产队成立作业组,同时,在各营、连中成立了党团组织。连队干部实行连长、技术员、司务长、保管员“四固定”办法,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调换,以免工作脱节。  

建设红旗渠是全县民心所向,不论受益或不受益的社队都参加了修建。从1960年l0月总干渠二期工程起,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修渠劳力安排上,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工程任务和公社受益面积的大小,将任务分配到各公社,再落实到各大队。县里统一算帐平衡,上期欠工下期补,谁家任务谁家完,谁先完成谁下山,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修建红旗渠的积极性。各社、队都把修渠列为农业生产的一项内容,本着“农闲大干,农忙小干”的要求,妥善安排劳力,平时固定专人坚持,一到农闲季节增兵添将,大搞突击。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和修渠争用劳力的矛盾,而且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按时耕种和管理,使修渠工作持续进行,达到了“农促水,水保农,当年保长远,长远促眼前”。合涧公社豆村大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坚持农闲大搞突击。因此,从1962年以来,段段任务提前完成,成为全工地学习的好榜样。  

二、包工定额  

为了调动广大民工的劳动积极性,本着“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总指挥部根据工作难易制定统一劳动定额,并和民工切身利益挂钩,以定额工补助生活费及粮食,同时,根据不同工种的定额指标,实行小段包工,当天包,当天收,按件计工,做到了件件活事有包工,超额完成多记工。各连按照每个劳力每天实际干活情况,月底核实工数,经分指挥部介绍回生产队与农业工同样参加当年粮食和经济分配,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进展。  

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红旗渠建设时经济困难,自然环境恶劣,人们腰系绳索奋战在太行山腰,忍饥挨饿的干活,艰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工地党委始终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位。  

引漳入林战斗打响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冲锋陷阵,使修渠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可是有一部分人不相信建渠能成功,产生怀疑思想和畏难退缩情绪。为了统一思想认识,树立敢于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人定胜天的信心,各连队结合本村实际典型事例,动员民工忆过去的缺水苦,讨论引漳入林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需要不需要修?需要修应该谁来修?林县如何克服干旱缺水贫困面貌?在修渠中碰到困难是当革命闯将,还是作大自然的逃兵等。河顺营马家山连连长讲述本村到西沟远处挑水,跌死三个人的血泪史;任村营桑耳庄连连长讲述本村干旱缺水,桑林茂除夕远担水,儿媳妇接公公跌交洒水自愧上吊,大年初一外出逃荒的悲惨故事等等;深入开展学习党的优秀女儿——向秀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王杰、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先进典型人物,通过忆苦思甜,学习革命英雄的模范事迹,民工创业精神大振。大家把誓言写成标语,贴在工地墙上,写在太行山的石壁上:“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头可断,血可流,不修成红旗渠不罢休”。“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苦战有头,苦熬无头”。有不少党员、团员提出“山不低头心不死,水不听用誓不休”。工地建立143个宣传队、413个宣传组,共有3897名宣传员,真正做到了哪里有民工,那里就有宣传员,各连驻地办起了墙报、黑板报,县剧团和各公社、大队的剧团、电影队经常深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并将工地发生的英雄人物和好人好事,编成小段剧表演。放电影前,放映员也来上段快板或顺口溜,随时随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好人好事。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浓浓的政治空气,使民工情绪饱满,干劲倍增。采桑营出现了“英雄十二姐妹”战斗班,12名姑娘由一人双手扶一根钎子,到一人双手扶两根钎子,一人扶钎,两人打锤,被称为“凤凰双展翅”。班长郝改秀写出豪言壮语:“春风呼啸万丈高,姐妹高山把心表,决心改造大自然,拼命大战行山腰,不怕石硬冷风吹,定牵漳水把地浇”。每天打 炮眼8米,工效翻两番。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山区建设的坚强战士吴祖太,除险英雄任羊成等模范人物,还评出98个标兵连,1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名模范人物,成为劈山建渠的骨干力量。  

第三节后勤支援  

在红旗渠工程施工中,实行“全县一盘棋”,全力服务中心。总指挥部各股室之间,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县直和各社直有关部门及各行各业,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全力进行支援,前方有求,后方必应,成为红旗渠建设的坚强后盾。引漳入林刚开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总指挥部工交邮电股首先配合2万名筑路大军,苦战三天三夜,完成了任村至渠首40公里简易公路建设任务,保证建设物资运输按时到位。同时抽调17辆汽车、10台拖拉机和190辆畜力汽马车为骨干,组成运输专业队,仅第 一期工程就完成货运量达3.8万吨。县“八一”拖拉机站站长、总指挥部工交邮电股副股长李占文、李皂邦负责运输,啥时要物料,啥时到,有力地服务了后勤供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架设和转移电话线路,设立流动邮递服务站13个,安装总机4部、单机25部,架设电话线路总长145公里,保证了前后方的联系,服务了前线指挥。  

物资供应股为保证工地物资需要,共建立随军商店22个。在1960年各种物资紧缺时,仅半年就设法供应炸药90.5万公斤,导火线2.5万米,雷管63万个,炮捻63万根,八磅锤2.8万个,镢头1.7万把,铁绳2.2万条,铁撬1.2万个,钢钎3.4万个,帆布棚433块,苇席1.1万顶,抬筐1.9万个,各种麻绳1.75万公斤,食盐47.5万公斤,煤1250万公斤,总价值454万元。财粮股积极筹措资金,供应调剂粮食,力求不耽误工程需要,保证民工生活。  

县医院紧密配合中心,派出医德好、技术高的医生侯林(合涧公社合涧大队人)、李金宾(河顺公社上坡大队人)、李青兰(女,河南南阳人)、尚克元(采桑公社狐王洞大队人)等到工地服务,他们不怕条件艰苦,在工地搭个工棚就是“战地医院”和“手术室”。总指挥部领导多次表扬说,李金宾医生是个模范共产党员,是白求恩式的医生,工作积极负责,不讲任何条件,把心完全倾注在医务工作上。一次采桑营下川连两位民工受重伤,不省人事,李金宾为伤员进行人工呼吸抢救。这些医务人员日以继夜地深入工地和民工驻地巡回治疗,除医治好1350余名轻重伤员外,还为当地群众服务,治愈了许多患病人员,受到群众好评。  

全县各条战线和各行各业争相支援,前后方担子共同挑。商业局、物资局、工业局等各部门,都指定一名副局长专职负责红旗渠施工服务工作,经常到工地问所需,赴城市跑货源。林县大众煤矿动员职工加班加点,节假日不放假,多出煤,出好煤,支援红旗渠建设。“八一”拖拉站、交通局在车辆少运输量大的情况下,多拉快跑,昼夜赶运物资。县邮电局派出得力技术人员到工地架设指挥通讯线路,培训话务人员。县商业局局长刘友明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把县供销合作联合社的重要物资仓库直接建立在红旗渠总指挥部盘阳村,应急物资供应,确定得力的采购人员到外地重点采购施工所用物资,还动员县联社和基层供销社组成货郎队深入工地,供应民工日常生活用品。县直机关厂矿的干部、职工主动拿出蓬布,从床上揭下5000张席子,送往工地搭席棚。林县服装社动员职工向红旗渠民工献爱心,晚上加班加点赶制手套、垫肩,无偿支援工地。县豫剧团和电影队经常深入工地进行义务演出,鼓舞民工斗志。陵阳机械厂向红旗渠做贡献,无偿送大锅100个,水桶200双。在林县工作过的老领导、部队老首 长、林县南下干部都成了求援对象,他们伸出友谊之手,努力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在粮食困难时期,县委派刘德明(采桑公社舜王峪大队人)长期住福建省漳州和龙溪地区,向解放战争时期林县南下干部张金堂(小店公社流山沟大队人)、傅四有(东岗公社后郊大队人)、罗全贵(合涧公社东山底大队人)等领导求援,他们四处奔波,为红旗渠民工采购了大量的木薯干。到湖南省找省委领导人万达(临淇公社孔峪大队人),到广东省找省委领导人赵 紫阳(河南省滑县人),帮助筹集了一批碎大米,为红旗渠民工生活解决了很大困难。还让原红军团长顾贵山(原康公社下园大队人)和军队转业干部等到部队找老首 长老同事,到安阳钢铁厂找党委书记、曾任林县县委书记的董万里,批给了施工中急需要的钢钎等。中国人民解放军9890部队和驻豫部队,利用在林县进行汽车拉练和培训之机,给红旗渠工地拉煤、送水泥等施工物料。河南省水利厅第二机械施工队、洛阳矿山机械厂、安阳钢铁公司、中共安阳市委和市政府、安阳县政府、安阳汽车运输公司、白壁棉站等及全国各地都伸出友谊之手,在各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林县人民深表敬意。  

第四节林、平两县友谊  

一、友谊的纽带  

红旗渠建设当中,平顺县给了林县人民很大的支援,红旗渠的建成也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大效益。红旗渠犹如一条友谊的纽带,世世代代将林县、平顺两县人民 联在一起。  

河南省林县和山西省平顺县,是两个唇齿相依的友邻县,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历史上友好往来,攀亲结戚,姻缘相牵;互相经商,平等贸易;提供地皮,跨县筑路,留下了很多佳话。平顺县很多人祖籍也是林县人迁移过去的。平顺县西沟村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原籍就是林县合涧镇东山底村人。他们说的是林县方言,行的是林县风俗,所以更是亲上加亲了。  

在红旗渠建设当中,中共平顺县委、县人委和人民群众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林县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建渠之初,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家底很薄,又要跨县干那么大的工程,一下子涌上去3万多人,住地、生活及修渠占地、出碴、砍树、放炮、崩山等遇到很大因难,石城、王家庄两公社党委、政府及沿渠大队党支部帮助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他们以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发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伸出友谊之手,让土地,腾民房,找仓库,盘锅筑灶,问寒问暖。在施工相处的日月里,林、平两县人民之间的友情更深厚了一层。,红旗渠建成后,林、平两县领导象走亲戚一样,经常互访,互相学习治山治水经验,提供方方面面的援助,促进经济建设,亲如一家。  

林县的建渠大军,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爱护田苗,谁家的房子破了就主动修好,谁家有了病人,总指挥部医院就及时派医生出诊上门治好。原来,林县至平顺仅是一条小土道,不能通车。修渠先修路,林县出动劳力放炮崩山,推石垫路,修通了林县盘阳村到平顺县石城村的公路。从那时起,两县开始通了汽车。后来,又帮助王家庄、青草洼等村修建了横跨漳河的大石桥,使汽车也开到村里,男女老少皆大欢喜。修建红旗渠总干渠时,还给两公社沿渠11个村留放水闸24个,帮助建引水倒虹管7处,提水站7处,受益面积3500余亩。石城公社还在总干渠二号泄洪闸处建了水电站。原来守着漳河种旱地,从山上下漳河挑水吃,生活很苦的村子,自从修了红旗渠,漳河两岸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种上了水稻,旱涝保丰收。长期以来,平顺县沿渠人民群众和林县人民团结一致,为保护红旗渠的安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协议书  

1962年8月15日,林县、平顺县就红旗渠在平顺县境内的问题,共同研究,签定了《林县、平顺两县双方商讨确定红旗渠工程使用权的协议书》,文中明确规定对在修建红旗渠中毁掉的一切财产给予全部赔偿;对渠道占用平顺县境内的土地,“确保河南省林县人民群众永远使用的权利。”《协议书》全文如下:  

我们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照耀下,根据中央水利建设方针,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干旱面貌,经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双方协商同意,林县于1960年2月开工兴建红旗渠,经过十个月时间的艰苦奋斗,于1960年11月完成了红旗渠第 一期工程,这是林、平两县人民共同的利益,是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为了保护两县人民共同的利益,关于施工期间挖压占用山坡、土地、房屋、树木和今后渠道的保护、管理、使用等问题,林、平两县于1962年8月15日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王家庄公社召开了双方代表会议,到会代表本着有利团结、有利发展生产出发,共同达成以下协议:  

第 一,根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第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补偿费,以近两年至四年的定产量的总值为标准,对占用平顺县人民群众的土地、山坡、房屋、树木等一切财产,林县于1961年5月10日全部作价赔款364567元,现已经赔偿平顺县石城、王家庄公社群众款15万元。签字以后,将214567元,在二年内分期全部如数赔偿。具体是:  

1、占用土地、山坡折款54463元。  

2、花椒树5999棵,每年收入折款20830元,按五年计算,共赔款104150元。  

3、挖掉果树1884棵,每年收入折款29001元,六年共折款174006元。  

4、木材树999棵,每棵赔款5.41元,共计5410元。  

另外,在施工期间迁移坟墓和临时占用土地、房屋等共赔偿款26538元。  

第二,渠线范围:自山西省平顺县石城人民公社崔家庄(侯壁断下)村西,筑坝高2.6米、宽6米,长132米,流经崔家庄、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白杨坡、雨水、东庄、王家庄、马塔、西丰等地,在山西境内长19139米,石渠底宽8.5米,土渠底宽6-7米,渠墙宽2.7米。共同研究决定,确保河南省林县人民群众永远使用的权利。  

第三,为了充分发挥水的大效能,做到合理经济用水,按照渠道管理办法规定,保证沿渠村庄吃水、浇地;沿河水磨加工,应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从渠首放水,保证水磨加工。但双方必须维护渠道安全,渠外两侧,只许种地或栽花椒树,不准危害渠道,以保证正常通水,发展生产,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节施工技术要求  

一、工程质量要求  

为保证工程质量,红旗渠总指挥部每期工程开始前,都要制定统一的施工需知以统一施工质量要求,如1960年3月25日制定的《关于红旗渠总干渠上段垒砌施工须知》,始终成为建渠的质量规范要求。具体规定如下:  

l、工程标准  

(1)为了缩小工程数量,在难于修建的工段和较大建筑物,将原设计的纵坡1/8000改为1/3620,加大流速;渠宽由8米变为6.2米。  

(2)渠道工程:渠道断面根据地形情况,采用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和半梯形、半矩形断面(即一边为直墙,另一边为1:1坡度)三种断面。  

矩形断面:渠宽8米,渠墙高4.3米,完全垒砌的明墙顶宽2.2米,背水坡1:0.35,底宽2.7米,迎水面采用垂直料石分层垒砌,背水面采用块石分层错台垒砌,中间砌片石;渠道靠山的暗墙,一般垒砌厚0.5米,料石若靠山崖石很差,可酌情加宽墙的厚度。渠底铺砌就地质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渠基完整岩石者,若石面平而光滑,可不进行铺砌,否则,必须进行铺砌两层厚度为0.3-0.4米,可使铺底、渠墙基础一样。另一种为渠基修筑不在完整岩石上时,铺底必须两层以上,其厚度不少于0.5米,渠墙基础深大于铺底厚度。铺底与渠墙相接,一般应交错咬接,以免发生漏水现象。  

梯形断面:渠墙底宽5.4米,两侧边坡1:1,渠墙高4.3米,若渠道开挖深度不够4.5米时,需要修堤者,堤顶宽2米,背水坡1:2,两侧护坡砌石厚度底宽0.8米,顶宽0.3米,渠底铺砌厚度0.5米。筑堤土料必须为粘壤土,土内不得含有树根、草皮和其它杂物。土堤应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为0.25米,打夯3遍。  

半梯形半矩形断面:底宽6.4米,一边为明墙与矩形断面相同,另一边为1:1坡度,护砌厚度与梯形断面相同,铺底两层,厚度在0.5米以上。  

(3)一般渡槽和涵洞  

渡槽工程:桥上之渡槽若未留落差,渠宽仍为8米。若已留落差,渠槽宽为6.2米,则渠槽上、下游渐变段长度不得小于10米。槽孔大小以排走所调查的大洪水为宜,但小宽度不得少于1.2米,孔高不得小于1.5米,根据洪水大小确定槽孔尺寸,孔宽在3米以下,拱石厚度为0.3米,拱座(桥腿)顶宽1.2米,背水坡1:0.4;桥孔宽3-4米,拱石厚度为0.35米,拱座顶宽1.2米,背水坡1:0.4;槽孔宽5-8米,拱石厚度0.4米,拱座顶宽2米,背水坡1:0.4,但所有槽腿底宽不得小于高度的2/3。  

涵洞工程:按1/8000纵坡的短涵洞(洞长在15米以下者)采取两孔,每孔宽4.2米,桥腿高2.8米,拱矢(起拱高)1.7米,内拱腹半径2.15米,拱石厚0.35米,拱座(桥腿)顶宽1.2米,背水坡1:0.4,中墩宽1米。加大纵坡涵洞:采用一孔,孔宽6.2米,拱腿高(拱座)2.5米,拱矢2米,内拱腹半径3.405米,拱石厚0.4米,拱座顶宽1.5米,外侧坡度1:0.4。  

2、浆砌石施工细则(1)对石料的要求  

片石:渠墙和建筑物各部位砌体填腹所用片石,必须选择石质坚硬的石块,每块重量小不得小于15公斤。  

块石:所用块石,其形状要大致方正,上下面平,石面不得有尖锐之突角,每块重量不得小于30公斤,厚度不得小于20厘米,其长度和宽度不得小于厚度。  

料石:要求料石多面净,对口缝(又称口头缝)不得小于15厘米,其厚度不得小于20厘米,长度应大于厚度的1.5倍(即压腹不小于30厘米),宽度应大于厚度1-1.5倍。  

渠墙和建筑物砌体内的层数,由各分指挥部与总指挥部技术员研究确定分层规定料石厚度。但相同层数的工段,长度不得小于200米。  

拱石:拱石按照样板锻料,其长度应大于厚度的1.5-2倍。个别难于备料的小型桥涵,可酌情砌筑。  

(2)拌和石灰砂浆  

一般白灰砂浆的兑料按体积1:2.5。白灰在拌和前必须先淋好,以免用生石灰兑浆,白灰砂浆所用的砂必须纯洁,不得含有树根草皮。白灰粘土浆所用的土料为红色粘土,土内不得含有树根、草皮和其它杂质。拌制白灰砂浆时,必须拌和均匀,使其颜色一致。  

(3)清基  

渠墙和建筑物一般要求坐到岩石上,但个别难于挖到岩石的工程则可以酌情处理。  

基础在岩石上,必须注意下列事项:基础的风化石应于清除;岩石缝隙必须清凿干净,然后用白灰砂浆灌塞;在渠墙以下帮砌时,应将帮砌之基础开挖成台阶,然后以1:0.2—1:0.3的坡度进行垒砌;渠墙和建筑物基础若坐在光滑石板上时,必须挖槽凿毛;开始垒砌前必须将基础洗刷干净。  

基础在非岩石上,必须把原地基松土、浮石清理干净,一般应挖深l米以上,然后再打夯3遍。但遇个别不坚实的土基,必须回填白灰砂三合土。  

(4)浆砌石施工方法要求  

垒砌前应先将石料清刷干净,垒砌时大块石放在下边,石块大面向下,必须使其互相紧贴,缝隙内填满灰浆并填塞碎石。  

砌体采用灌浆时,必须将缝隙灌满,砌一层灌一层,一面灌一面用钢钎插入砌石缝间摇动,直到浆不下漏为止。提倡采用座浆挤浆法垒砌满座、满挤,不允许在砌体中有未被灰浆填实的空隙。  

第六节施工安全  

红旗渠是置于悬崖绝壁、峡谷险滩的艰巨工程,安全施工始终是领导十分注重的大事,时时刻刻抓得很紧。先后制订了“40条安全制度”,“27条安全决定”、“8项安全纪律”。为了克服干部与民工中存在的各种麻痹侥幸思想,以便经常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指挥部采取了“经常抓,连续抓,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首先,每到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都要集中研究一次安全工作,认真总结前段的经验教训,对于违背安全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追查责任,找出原因,研究今后的措施。其次,根据工地施工和民工经常换班的特点,抓紧对民工进行安全制度的教育,采取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每换一次班,来一批教育一批,做到先训练后施工,使整个工地形成了提高警惕,安全生产。其三,经常训练炮手,确保安全爆破。炮手和司号员都要经过指挥部和营部逐级训练,使他们熟练地掌握选炮位、装药、安雷管、爆破等基本技能。在放炮时严格实行六定:定炮位、定规格、定药量、定人员、定时间、定效果,并有统一的号令和放炮时间。对于打 炮眼、领取和保管炸药、雷管、处理瞎炮和戒严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组织安全检查组,经常深入工地,做到嘴勤、腿勤、手勤,并及时地增添了安全设备。为了除掉高山上的险石,专门组织了除险队。由于制度严密,措施具体,并根据工地新的特点,因势利导地不断采取新的措施,逐步减少和基本上杜绝伤亡事故,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进展。  

这里将红旗渠施工中安全生产措施记述如下:  

一、安全爆破  

各公社、大队从民工中挑选工作认真负责,并有一定技术的民工分别担任安全员、保卫员、司号员、炮手和爆破物资保管员等。同时,还以大队为单位成立爆破组,以公社为单位成立爆破队,专职负责爆破工作。工地总指挥部统一规定每天放炮两次,即中午下班后和下午下班后,不准提早推晚。爆破警戒线由公社、大队根据炮的大小、方向、地形等情况确定,一般躲炮距炮位不少于500米。爆破号令有三种:一是戒严号,二是点炮号,三是解除号。警戒线周围一切交通道口都要有执勤,解除号未响以前,任何人、畜、车辆禁止通行。  

炮眼打成后,临下班时由爆破组统一装药。放炮前,炮手认真进行点炮分工,按区域包干。同时,做好下悬崖点炮的各项工作。各段均设有避炮室,让炮手隐蔽。避炮室一般利用已有山洞或其它有利地形搭建。下悬崖点炮,要细致检查绳索,是否有磨损断股现象,导火线要有足够长度,用慢捻不用快捻。点炮时要机智勇敢,沉着迅速,一般每人每次点2-3个炮,由上而下,边点边下,点完后下到山脚,进入避炮室。在缓山坡或平坦地方,要弯腰用香火点炮,手疾眼快,争取时间,熟练的炮手,一人一次点炮不准超过50个,在陡坡点炮,一般不超过8个。  

对于炸药、雷管、导火线的性能,要定期检查,凡不合格的爆破材料不准使用。导火线点燃时要快慢均匀,确保引火。  

放炮戒严号吹响后,各炮手一律进入炮区,做好一切点炮准备,待司号员的点炮号声停止后,炮手才可点炮。在爆破声中,各炮手要听、数自己的炮声,待后一炮响过约半小时后,方可走出避炮室,检查有无哑炮。检查时,是谁点的炮谁检查,以免漏掉。处理哑炮要由熟练炮手亲自操作。哑炮全部处理结束后,才解除警戒。  

爆破材料,由工地总指挥部统一保管。一般仓库设在远离村庄的山洞或库房中,该处严禁烟火和集结人群,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准随意进入。炸药、雷管、导火线不许同放一个仓席。仓库由专人负责,严格领料、退料手续。当天领料当天用,严禁个人保管剩余爆破材料。  

为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装药量不准超过限额,不准点回头炮。  

二、山坡悬崖除险  

在渠道开挖过程中,山坡上一些活动的石块、杂物、由于放炮扰动了它的稳定性,常会滚落下来,在开挖爆破之后,暂时没有滑落,这些对渠线上施工人员的安全威胁很大,所以事先都要消除险情。除险专业队由各级工地指挥部挑选身强力壮、机智勇敢的民工组成,经过短期训练,掌握除险常识后,可进行工作。  

除险时,对于一般山坡,可由除险队员上去将险石撬下;对于悬崖峭壁,则要飞绳下崭进行除险。有时峭壁高达数十米,还有倒坡现象(岩壁向内凹进),则应使用荡绳帮助靠近山壁。  

飞绳下崭每组3-4人,下崭除险1人,崭上看绳和操作的2人。每组配备的工具有:4-5厘米粗的麻绳一条,长50-100米(视下崭高度而定)作荡绳用;2厘米粗的麻绳一根,长8-10米,绑身体用1.5米长的钢钎3-4根,打入山石,作固定荡绳的套桩用;八磅锤一把,除险木杆(长2米,一端安有铁钩)和撬杠各1根。  

三角套桩,是打入坚硬岩石内的3根呈等边三角形排列的钢钎子,间距为15-25厘米,眼深在坚硬岩石上为25-30厘米。三角套桩承担着全部系人重量,必须安全牢固(如图1-4.9)。绳子一头系人下崭,另一头由山上看绳人双手紧握,徐徐放绳下崭。看绳人必须全神贯注,听从下崭人的呼号,及时定绳或放绳。一般下崭高度不超过50米时,上边有1人看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