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它源于中国农民***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经心间就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三六九等。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自然的赐予对于这片土地,有着过分的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成了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翻开林县一本本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林县人斗不过老天爷,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易子相食的惨痛场面,更多的人则是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因为这里离山西较近,许多逃难的人便纷纷涌向三晋大地,至今,在山西一些地方还有“林县村”、“林县沟”、“林县集”、“小林县”之类的地名,铭记着林县人当年的苦难和无奈。
“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头。”这首诗向我们道出了这样一则悲惨的故事:民国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就起来到离村七里多的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可是担水的人很多,快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心疼公公,摸黑出村迎接,并把水担在了自己肩上。由于天黑坡陡,没走几步便被拌了一跤,含辛茹苦挑来的一担水洒了个净光。没想到这一担水竟成了夺命水。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竟悬梁自尽。大年初一,将儿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绝的桑林茂老汉便领着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区区一担水,竟能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葬送!每一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讲解员都会讲到这则悲惨故事,每一次听了我的心都会震颤、滴血。
因为缺水,许多村庄因没有水吃,只能到离村十里八里或更远的地方去挑水,争水抢水打架斗殴乃至伤人亡命的事件时发生。不但人与人争水,人与兽也争水。有一年天大旱,在一个异常干渴的小山村,人与兽共用一块岩石缝里渗透出来的水,为了争水,有三个人相继被狼伤害了性命。因为缺水,许多山村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牛岭山村因缺水而贫困,本村闺女嫁到山外,外村姑娘不上山,成为远近有名的光棍村。因为缺水,林县人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到了逢年过节和婚嫁时才干净一回。洗脸是全家伙用一个盆,大人洗完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洗成了泥汤,还要留给牲口用。因为缺水,这里的山穷、地穷、人更穷,百姓们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度日如年。过去,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这句古话无疑是说给红旗渠的。厄运固然能够摧残和毁灭掉弱者的肉体和灵魂,但也可能如同火山喷涌一般,激发出强者的巨大潜能,成为他们创造人生辉煌的催化剂。老天爷不给林县人活路,祖祖辈辈为干旱缺水熬煎的林县人再也不愿苦熬下去了,缺水造成的苦难,激励着林县人民向命运挑战的斗志,他们要把潜伏于内心深处渴望改变逆境的梦想化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争取美好生活的伟大行动。挖山泉,打水井,修水库,建水渠,这些兴修水利的活动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序曲。无可奈何的是,天公对林县过于苛刻,1958年一场大旱,泉干库竭渠无水,全县又陷入了焦渴的熬煎之中。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林县人只好把眼光投向了境外的水源地。经过反复的查勘论证,林县县委做出了引山西县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入林县,即“引漳入林”的决策。“引漳入林”(后改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时间的表针指向的是公元1960年2月;到公元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红旗渠故事”的十年。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张扬理想主义的年代,统一的理想使人变得无比的单纯,农民兄弟尤其如此。一声令下,万民响应。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上级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上民工250人,一下子就报了600多人。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这种热烈悲壮的场面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太行山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报名参军的场景。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建设大军一开上前线,便打响了“引漳入林”***重要也是***艰难的战役——开凿70.6公里长的引水总干渠(渠高4.3米,渠底宽8米,设计过水流量23秒立方米)。总干渠工程全部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太行山的石头几乎都是石英岩,坚硬异常,但石头再硬也没有林县人的骨头硬。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凭着钢筋铁骨的一双手,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奋战在太行山上。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开山的炮声惊天动地,乱石腾空,硝烟滚滚;这里虽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肉搏,但却有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也有血肉横飞的悲壮场面……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正值共和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住工棚、住窑洞、住石崖、住石洞。***困难的时期,每天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大家还苦中作乐,风趣地说什么“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他们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比如,在总干渠***艰巨的谷堆寺段施工中,开始时,民工们腰系绳索,吊在悬崖半空中打钎放炮,崩出工作面。后来,他们革新技术,采取土办法,架起空运线,加快了进度,提高了工效,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他们建造了一个空心坝,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十分科学的渡槽……
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当我站在那条悬挂在巍巍太行悬崖峭壁上的“人造天河”面前时,我的耳畔激荡起了电影《红旗渠》主题歌的旋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触摸、凝视着这条莽莽苍苍的大石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旗渠的伟大,也感受到了林县人的伟大,我为红旗渠感到自豪,也为林县人感到自豪,更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在数百名热血青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干了一年零五个月才凿通的红旗渠引水咽喉——青年洞洞口的山崖上,“山碑”两个大字深深地镌刻在那里,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山碑”二字,分别是在告诉后来者,红旗渠就是一座山,一座林县人民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魏峨高山;红旗渠也是碑,它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更多详情咨询:www.dzwhp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