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部负责人

程主任:135 2372 1628(微信同号)
于老师:189 3729 5501
地址:林州市开元区长安路中段路东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红旗渠精神之-自力更生

发布:dzwhpx 浏览:2522次

  红旗渠精神,很多人可能对红旗渠精神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清楚,感觉比较笼统,虚幻,其实把红旗渠精神落实下来或者是具体的可以表现为自力更生!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自然环境确实艰苦。地形的***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连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水源都极为稀缺。

timg

  处于太行山区的林县,县域绝大部分地方都干旱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据史料记载,从1442年到1943年,500年间就有100多个年份出现大的旱灾,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据统计,在红旗渠修建之前,全县550个行政村中,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其中需要跑2.5至5公里取水的有181个村,需要跑5至10公里取水的有114个村,需要跑10至20公里取水的有2个村。

  广大群众备受干旱缺水折磨,即使闺女找婆家,也要找个有水的地方,免得过于受缺水之苦。当地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悲剧:新媳妇不小心碰倒了公公辛辛苦苦走几十里山路挑来的水,被婆婆数落一番之后自寻短见。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于是,以杨贵为首的一群林县人带领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同胞们坚持自力更生还要做到不畏人言,尤其是在面对各种非议时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红旗渠修建之初,由于林县人民之前祖祖辈辈没人干过这么大的工程,有些群众不相信建渠能够成功,有人说“工程艰巨任务大,一个林县难修成”,有人说“经济困难没技术,光靠群众可不中”,有人说“出力花钱是枉然,不如趁早把摊散”,有人说“县委背着干粮送远屎,屙了也肥不了林县田”。一些心存偏见的人甚至上纲上线说引漳入林工程是“秦始皇修长城”,是“隋炀帝开运河”,各种流言蜚语不一而足。

  也正是这种自力更生的秉性和毅力让林县人摆脱了吃水用水困难的困境,造就了今天的红旗渠精神,林州大众文化培训中心是一所集学习交流、教育培训、能力培养、实践锻炼为一体的教育培训中心。在这里能让你体会到真真正正的红旗渠精神,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红旗渠精神的相关信息请咨询:www.dzwhpx.com